Translate

2016年3月15日星期二

吳極


吳極,本名吳俊賢,鏽蝕藝術家,1983年生於高雄,高雄國際商工建築科畢業,日本池坊花藝協二教授。歷年於參與藝術展演,參與多項公共空間與環境藝術改造工程,作品多為藏家與藝文空間收藏。自2007年起陸續發表個人創作,現居住創作於臺中太平。擁有中華花藝講師資格的吳極,也進一步發展出吳極流花道,擅長用非主流的創作形式,突破各種既有認知,無論在媒材創作的開發上,或與喜愛的花藝美學作結合,在非學院派的繪畫脈絡中,找到獨有的「銅繪畫」(copper painting)之路。
吳極目前以銅(Cu)和化學藥劑作為繪畫的工具,自行定義如此的創作技法為『銅板化學氧化繪畫技法』-意旨使用銅板與化學藥劑的反應產生顏色,運用溫度、時間等經驗,控制與掌握其顏色變化和定形過程,使用工具畫筆創作造型、筆觸、空間等繪畫原理和相關技法。而藉由從臺灣提出當代藝術中的「鏽蝕藝術」形式,讓藝術家吳極將新穎的繪畫美學和藝術形式帶入亞洲藝術文化圈,串起中西悠久的藝術歷史,進而呈現臺灣藝文多元性,表達藝術形式多樣性,讓當代藝術邁向更具突破和變化的未來。
「鏽蝕藝術」(patina art)於當代藝術形式中,雖然沒有官方的正式定義,然而鏽蝕或仿鏽蝕的形式,在工藝或藝術史上卻早已是大家熟知的工法之一,例如《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中提到的「蝕刻術」即為版畫製作法中,凹版技法的一種。「鏽蝕」(corrosion)是一種常見的生活景象;臺大化學系黃俊誠與陳藹然博士認為鏽蝕也是一種氧化還原反應,鋼鐵材料的生銹就是我們最熟悉的腐蝕例子之一。
然而單純以創造鏽蝕反應的方式進行藝術創作,甚至融合繪畫美學的創作概念,放眼世界藝術創作或學派,如工藝家Karla Deal創立的工作室「cu29studio」,或是美國「CK Valenti Designs」藝術團隊的鏽蝕創作,是少數在歐美藝術分享平台看見類似工藝創作。而加州藝術團「Copperhand Studio」則是以「patina」介紹他們於銅材質製作鏽蝕創作的統稱。不過這些國內外創作團隊多為商業和設計考量,以現代工藝或空間裝飾藝術居多,幾乎沒有以建立在繪畫美學的藝術脈絡作深入探討。如此類型在亞洲文化的藝術發展中也謂為少見。
吳極全心投入銅面材質的長年測試和創作研究;他使用常見金屬的銅(Cu),和各種自行調配之化學藥劑進行繪畫創作,在劑量和時間等反應控制經驗下,運用科學的知識,嘗試跨越金屬材質的多重限制,突破傳統工藝對於技術的美學標準,於創作中提出繪畫藝術再變革的概念,建構出鏽蝕藝術獨特的美學系統。
擁有獨立於既有藝術範圍的創新視野,其實源於吳極未受過較多正統藝術教育和訓練,反而不受任何框架束縛,與他天生的好奇心與美感,喜歡各種嘗試、挑戰,如他也曾以素人角色於紐約以及各地街頭行為藝術創作等演出和「菌藝術」的表現,所以建立起有別於一般的創作認知,於創作中體現生命的種種累積。
藉著自己過去的所見所聞,來放大與堆疊創作的想像基礎;吳極以臺灣藝術家的生命經驗提出的「菜市場美學」,象徵著對於生活和成長的母親之地,那份單純又真實的情感,用自己生命根源作為基礎,反應在地與多元文化的融合意識。吳極時常在作品之中,臆測生命的多元可能,進入時空的各種異想,以金屬材質不斷氧化的原理,化學或物理反應,影射著成長周期與時間堆疊,提出“活的藝術”的概念,發展出自己之於鏽蝕藝術的各種創作階段,呈現出屬於銅繪畫的暫有及永恆並存的意義。
不斷的成長與突破始終是鏽蝕藝術家吳極的堅持。他認為藝術是充滿生命的學問,需要有不斷持續的演進與發現。從對於生命探討的自我投射,用銅繪畫(copper painting)獨特的視覺效果,延續青銅器時代的前人精神,甚至別於當代藝術的獨立思維,用過去到未來的時空交疊為題材,發展各種屬於吳極不同創作階段的鏽蝕藝術作品。
在當代藝術處於如此多元和變動的現代社會脈絡中,大眾似乎習慣於新鮮與刺激的感官環境中,創新或特有早已非難事。但是有意識的建立完整知識和技術概念的藝術表現,不以曇花一現為目的,而是以身為當代藝術一份子的素養和情懷,訴說自己與生命,自己與社會,自己與藝術的難分難捨,實為吳極最令人稱道的創作態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