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6年11月17日星期四

該說的我都說了。然後也實際實現。期許自己(我們的)的鏽蝕藝術推進藝術史。
當代藝術還能回歸到傳統嗎?
Posted on 2016-08-09 in 文化
原創 2016-08-08 吳銘釋
到今天為止,已經越來越多的年輕藝術家作品告別了傳統筆墨繪畫和架上顏料繪畫,一批藝術家曾經的先鋒、觀念、裝置綜合藝術,演變為現在的聲光電、媒體交互式的與高科技結合的藝術模式。
顯然,新興起來的年輕藝術家不太喜歡平面繪畫了。當媒體的傳播已經從報紙、廣播、電視、網際網路到交互式的VR體驗時,傳播媒介變了,許多藝術形式也產生了變化。
可是,今天當代藝術品中所傳達出的思想讓人擔憂:傳統人文情懷幾乎沒有,人類的終極關懷也沒有,甚至連批判和掙扎也沒有。完全是個人的意識與感官的自我表述。或許現在的年輕一代太需要真正的交流和個體表達了。上一代中國人的觀念被限定在體制中,集體大於個人,任何事非要追究出意義。而這一代無視意義,因為本身就不是為了意義而創作。
如今扁平化的網際網路世界,使得每個人都可成為藝術家。藝術家已經不再是高大上的代言。只要你足夠新銳個性有故事,無論搞個什麼都能巧言如簧的向世人介紹和推廣你的作品,那麼你就可以算作是藝術家。顯然,宣傳推廣大於內容和意義。
至於技術層面,工業化4.0時代已經不需要你有什麼過人的技術了,人們越來越聰明,也越來越懶。工匠精神的缺失,用雕刻機做出一個木勺都會得到喝彩,而半個世紀前雕塑家貝尼尼那完美的富於大理石絲綢質感的雕塑,我不相信今天的新興藝術家可以用手工做出這樣鬼斧神工之作,那樣的造型已經是人類工匠精神的極限了。
可是,我們有3D列印啊,啪啪啪不需要工匠精神。可我不知道那可複製的藝術品到底賦予了創作者多少情感?
藝術品標準的衡量模糊了,從獨一無二到學生代工,再到有的畫種複製100幅也算原作,直到如今的可無限複製,評判標準逐漸多元。
這讓人很懷念曾經上個世紀藝術大師作品的代筆,即使是學生代筆作品,那也是真品。因為學生也是一筆一筆畫上去的,消耗很多元氣也只能複製一幅,而不是高科技時代的無限複製。
新興一代藝術家中很多為海外歸來的學子,國際視野,思維開闊。能創作出有想法、不落俗套的藝術作品。
但弊端是,許多海外學習的藝術家,自信有餘,根基不強。
根基是什麼呢?就是解決自身存在困惑的理論體系。藝術家應該為世界提供一種思考方式。但我們生活在全球都是麥當勞的時代,並沒有太多時間仰望星空,所以當代青年藝術家作品中表達的也多是自身的迷惑和混亂。這顯然很真誠,但沒有形成前瞻和引領作用。他們的作品在老外看來並不像亞洲或中國藝術,在中國人看來又不像是中國人的創作。
難道一件藝術作品非要找到身份認同嗎?在世界範圍內,確實需要差異化。因為世界在今天並沒有真正的大同,戰爭與衝突依然不斷,沒有一件作品可以代表全球。所以文藝作品能代表一種文化就足夠了。
可是藝術創作已經無法代表一種文化了,因為今天的傳統,顯然已不是過去的傳統了,而是變化了和附加了很多現代元素的傳統。
對一個祖傳的楊柳青工筆人物手工藝人來說,他不會認可一個年輕漫畫家畫的中國風式動漫遊戲人物。可不管你認同與否,這是主流。而且是這新一代所認同的傳統中國風。
20世紀之後的整個世界美術史就不好好畫畫了,一個字:亂。亂的物是人非,亂的荒誕離奇。如今還有基本不變的非洲木雕藝術和朝鮮寫實繪畫在堅守陣地。而中國80年代之後一切向西方看齊後,也開始亂了,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徵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20年前那些嬉皮士一代藝術家越背離傳統越在當時越是被稱為藝術。而今這種思潮過後,8090後新興藝術家的作品表現出的則是對世界的漠不關心,對人類的終極關懷視而不見。因為這一代知道改變不了什麼,以及不屑任何假大空理論的虛幻。所以自我消遣,自我消解,自說自話,自我娛樂。
但我想總有一天,年輕終將老去時藝術家會回歸傳統,正如90年代叱吒當代藝術圈的很多中年藝術家又開始回歸傳統。可傳統,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夢想的家園。因為他們小時候雖然是紅旗下長大卻沒怎麼上課,之乎者也不曉得,後來見證整個社會的到處拆遷。一批海外歸來的視野開闊的青年雨後春筍,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讓他們無所適從……我不知道對於這些中年藝術家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西方文化是在相互碰撞的危機中產生的,而中國文化則主要是權利意識的體現。這些不再創新的中流砥柱漸漸爬上藝術話語的權利頂峰。
正如今天張揚的8090後藝術家,鮮活的生命遲早要墮落,墮落到傳統文化中去,不再碰撞和創新,而同樣是掌握話語權後,再為新生力量品頭論足。顯然,傳統已經不是當年的傳統。
然而,我希望這一天來的慢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